Kindle 读书笔记

早晨开始工作前,我会读一会儿科学或哲学方面的书,因为阅读此类书籍需要大脑处于清醒而专注的状态,这样能够激发我一整天的动力;当我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后,心情放松,不想再让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,我就读一些历史、散文、评论和传记;而到了晚上,我会读一本小说。除此之外,我总会在手边放一本诗集,这样兴致来了,我便可以翻上几页。我的床头也会放一本这样的书,可以随时翻阅,也可以在任意段落处停止,不过这样的书实在是少之又少。

小说家总摆脱不了自身的偏见。他所选择的题材、他所创造的人物,以及他对这些人物的态度无一不受到他的偏见的影响。他笔下的一切都是他个性的流露,是他的内在天性、感受以及经历的表现。

小说中的对话不能没有条理,也不能被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。它必须服务于人物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。叙述性的段落应当生动、直奔主题,要符合人物的动机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,做到清晰而令人信服,切忌太过拖沓。文章的表达要简洁,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阅读,表达方式要与故事内容相协调,就像剪裁良好的鞋子正适合匀称的脚。

小说家通过他选择叙述的事件、他选择的人物以及他对人物的态度,对生活进行批判。

小说的写作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,而这两类手法各有优缺点。一类是第一人称写法,另一类是全知视角写法。

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人生的目的仅仅是追求自身的快乐,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只是出于一种自我幻想,他们以为自己所追求的就是作为一个奉献者所得到的满足感。既然未来不可预知,那么及时行乐理应是一种常识。在我看来,对与错仅仅是两个词,所谓的那些行为准则不过是人们为了一己私利而约定俗成的。真正自由的人根本无须遵循这些规则,除非他认为它们并不会束缚自己。

唯我论者只相信自己以及自身经验,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活动范围,而这个世界由他的思想和情感组成。除此之外,一切皆不存在。一切可知的事物、一切可体验的事实,都只是他思想中的一种感念,如果他的思想不存在,那么一切也都不复存在。对他而言,根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证实自身以外的任何存在。梦境和现实对他来说并无差别。生活就是一场梦,一切事物都是他所创造的,这场梦会因他而持续,当他不再做梦之时,整个世界,以及世间的一切美好、痛苦、悲伤还有那些未知事物都不复存在。这一理论堪称完美,只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不可信。

如果你无法抉择,我建议你最好接受这样的理论:除了某些既定的基础材料以及某些盖棺论定的思想,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人类无法确定的。人类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都是假设,是由他们内心构建的,而他们这么做是为了给生活提供便利。在进化过程中,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,人类用从各处搜集而来的零星素材拼凑了一幅图画。这就是他们所认识的表象世界。所谓真实性,也只是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提出的一种假设。如果他们搜集的素材变了,就会拼凑出另一幅图画,而那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会和我们现在自以为认知的世界一样完整、真实。

古往今来的智者们选出了三种最为宝贵的价值。他们认为,如果能够单纯地追求这三种价值,人生便能获得某种特殊意义。尽管这些价值还具有一些生物学功效,不过从表面上看,它们却不具备任何功利性,让人误以为可以通过它们挣脱人生的枷锁。当人们对精神的意义有所动摇时,它们以自身的崇高性带给人信心。无论结果怎样,对于这些美好品质的追求是有意义的。它们就像是荒漠中的绿洲,由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,人们并不知道其他终点的存在,于是他们只好说服自己去往这些绿洲,因为在那里他们将获得精神上的休憩,而他们内心的疑问也将得到解答。这三种价值就是真、美、善。

对我来说,真正的美就像是高山之巅,当你到达了那里,能做的就只有下山了。完美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乏味。虽然我们都在追求完美,但还是不要实现为好,这对生活来说,真是个不小的讽刺。

我们可以将美视作某种能赋予生命意义的价值,但是由于它是不断变化的,因此也无法被完全解析。我们再也无法对祖先们欣赏过的美感同身受,正如我们再也无法闻到他们那个年代的玫瑰花香。

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死亡,而是停止去爱。当你所爱的人不再爱你,这是个不小的悲剧,然而谁都帮不了你。

拉罗斯福哥发现,在一对恋人之间,总有爱人的一方和被爱的一方。他用一句话讽刺了这种不和谐的状态,正是这种不和谐阻碍了相爱的人获得完美的幸福。

毋庸置疑的是,爱取决于某种性腺的分泌。大多数人不会持续不断地因为同一个对象的刺激而分泌性激素,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,性腺的分泌功能也会退化。人们在这一方面往往表现得非常虚伪,不愿面对现实。当他们的爱已经衰退,变成了一种坚贞不渝的怜惜,他们却自欺欺人地欣然接受。就好像怜惜和爱是一回事!怜惜之情是建立在习惯、利害关系、生活便利和陪伴的需求上的。它能给人带来的是宁静而非兴奋。

当爱情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而来时,我们以为它永远也不会消逝。然而,当它逐渐衰减时,我们便会感到羞愧,觉得自己受到了蒙蔽,并埋怨自己不够坚贞。事实上,我们应该坦然地将这种情感的改变看作人性的自然结果。

爱的故事,结局往往都是哀伤的。许多人对爱情嗤之以鼻,他们愤怒地企图挣脱爱情的束缚,他们拥抱自身的枷锁,同时又心怀怨恨。爱不是盲目的,死心塌地地去爱一个根本不值得爱的人,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。

我想,我们每个人都会不时做出这样的选择:明知自己的做法不会带来幸福,却还是这么做了,因为这是正确的行为。那么究竟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呢?我觉得路易斯·德·莱昂修士做出了最好的回答。他所说的并不难实现,虽说人性中存在弱点,也不会因此畏缩不前。下面,我就以他的这句话作为本篇的结尾吧。他说:生命之美,不过是顺应其天性,做好分内之事罢了。

利己主义是人类的天性,它是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的一种品质(我不想贬低它,因为人类的诸多美德也正是源于这一劣根性),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存在。如果没有利己主义,我们就不是真正的自我;没有它,我们就会一无所有。

似乎一个小说家只能对自己从童年时期起就接触的人有深刻的认识,并且将他们作为创作的原型。